甘相偉在未名湖畔。
在來北大當保安之前,甘相偉默默無聞。但他不屈服命運安排,在沒有資源,毫無背景的情況下,依靠自己的奮斗,考上北大中文系,并引起公眾關注。他的新書《站著上北大》讓我們看到他的心路歷程和奮斗痕跡。
“借”個角色上北大:想上北大先當保安
對于很多人來說,北大就是一個精神圣地和心靈家園。我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具有北大情結的人。
高考失敗后,我輾轉數(shù)年回到了北大的懷抱。
2007年8月,正值盛夏時節(jié),那時我來北京有好幾個月了,雖然一直想去北大看看,但為生計所迫,一直在朝陽郊區(qū)的一所打工子弟學校做語文教師,同時留意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。當時的我只想著找份正式的工作,先在北京穩(wěn)定下來,然后再抽個時間去北大走走看看,最好能聽上兩節(jié)課,親身感受一下北大的人文氣息。
但等待實在令人心焦,于是,在8月的一個周末,我迫不及待地坐上了開往北大的公交車。
就像遇見心儀的姑娘一樣,我第一眼就愛上了燕園。當我信步來到了一棟教學樓前時,透過玻璃門我看見大廳里一側的桌子旁坐著一位年輕的保安,當時他手里拿著一本厚厚的文學書籍,顯得溫文爾雅。
出于好奇,我上前和他搭訕起來。
通過交流,我得知他也來自湖北廣水,與我是同鄉(xiāng),陌生感頓時除掉了一大半。隨后我又得知,酷愛讀書的他自從中專畢業(yè)后,因極其向往北大的學習氛圍,毅然選擇做了一名北大保安。
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,北大保安大隊里竟有鼓勵保安員學習的傳統(tǒng),對于一些刻苦求學的保安員,保安隊還會幫他們調整適合學習的崗位和班次,比如安排到教學樓值班。
聽到這些“內部消息”,我突然有些動心,一想到能來北大工作我的心里無比激動。于是我就問他,現(xiàn)在招聘保安嗎?
沒想到僅隔一天,他就給我發(fā)短信說北大還在招聘保安,你可以過來面試一下。
一聽這話,我興奮極了,當天晚上一夜都沒睡踏實。第二天,我見到了保安大隊的隊長。
2007年9月2日,即北大開學的日子,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北大學子一起走進了燕園,走進了心目中的圣地。唯一的區(qū)別是,他們走進了學術的殿堂,而我徑直走向了北大的西校門。
燕園資源用之不竭:免費的資源最具價值
北大周其鳳校長在給我這本書寫推薦序的時候,特別對我說了一句話,他說:“北大的資源用之不竭,學生用的越多,北大就越好,越富有,越高興?!?BR> 在我看來,這種免費資源大的方面可以叫她“北大精神”,小的方面可以叫她歷史傳統(tǒng)、大師宿儒、愛國進步、民主科學、寬松氣氛、湖光塔影、藝術演出、海量藏書、周末講座……
以前,老北大的校門口掛著一塊牌子,寫著“學堂重地,閑人免進”。后來蔡元培先生來北大當校長,就把這塊牌子取掉,由他主持開辦了“北大平民夜?!?,要北大的教授和學生利用晚上的時間,為北大的校工上課。
這就是北大平民學校的開端。
時隔80多年之后,今天的北大平民學校仍然繼承了這一傳統(tǒng)。它是一所免費為北大后勤系統(tǒng)內的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教育和培訓的“學?!?。
北京大學重新創(chuàng)辦平民學校,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繼續(xù)教育的機會,可謂最大的免費資源之一。
當我得知我的一個同事在2007年第二期平民學校學習后,受其影響,我在2008年上半年也報了名,結果有幸從北大后勤系統(tǒng)大約3000人中脫穎而出。
在平民學校學習期間,學校開設的課程很多,每周都有非常優(yōu)質的課程,都由北大很有名氣的老師來講。
在北大,我也曾受惠于許多老師,他們也是北大的無價財富。
比如我人生中的第一張飛機票是韓凌教授幫我買的,年輕的韓老師是一位特別熱心的學者,他不僅鼓勵我多讀書,還贈送我很多書籍,像《讀庫》系列書籍等。
我在環(huán)境學院工作時,唐孝炎院士經(jīng)常讓助手給我?guī)Ш贸缘臇|西。
著名農村問題專家葉文虎教授,曾專門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詢問我的人生理想和未來的職業(yè)規(guī)劃,還和我暢談三農問題。
工作之余三件事:閱讀、蹭課、聽講座
有人總結說,北大有“三多”:一是社團組織多,二是學術活動多,三是思想流派多。而“三多”的集中體現(xiàn),就是各種琳瑯滿目,豐富多彩的講座。接著有人會說:不聽講座,不算到北大;還有人說:在北大課可以不上,但講座決不能不聽。
每次開講前,門前都會擠滿聽講的學生,座位更是被提前數(shù)小時“預訂”,桌面上滿是用于占座的物品。主講人帶來的是思想的盛宴,聽眾帶來的是問題、思索、感悟和辯論,好不愜意。
北大校園里至今還流傳著一個真實而經(jīng)典的段子。
20世紀90年代初,北大邀請一批著名專家學者組成講師團,在學校定期演講,一位畢業(yè)校友強烈要求加入。校方問:人家都是著名專家學者,你的身份是什么?他想了想說,我是著名本科生。
在北大聽講座,也是我汲取學術養(yǎng)料,豐富精神內涵的一個重要途徑。自從我進入北大當保安開始,工作之余我只做三件事:閱讀、蹭課、聽講座。
在北大,大大小小的講座我聽了上百場。比如,我在光華管理學院聽過王石講他早年的創(chuàng)業(yè)史、馮侖講他的企業(yè)經(jīng)營戰(zhàn)略,還聽過俞敏洪、楊瀾、李開復、林毅夫、黃怒波、張亞勤等人講述他們的奮斗史。
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地產界思想家馮侖的講座。他說他曾經(jīng)和大陸一批企業(yè)家去拜訪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,李先生專門到電梯口去迎接他們,和他們一一握手,同時李先生還看到旁邊有一位服務員站在那里,李先生又過去跟這位站崗的服務員握手。李先生的做人品格給大陸企業(yè)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
此外,中文系的名師如陳平原、溫儒敏、陳曉明、曹文軒等教授的學術講座和課程,我也認真聆聽和切身體驗過。
做個淡定北大人:中文系是個海洋
我喜歡文字,我癡迷寫作,我享受在北大中文系的每一天。
很多人說在北大學到的不僅是專業(yè)知識,更是一種思想和一種精神。這種說法更多地會體現(xiàn)在師生之間那種難以言表的和諧融洽的關系當中。
當年袁行霈先生寫給學生的一段話是這樣的:“我真喜歡給你們上課,當我站在講臺上時,我覺得我就像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,凡是在我覺得應該有反應的地方,你們都會發(fā)出會心的微笑。這種感覺真是太好了?!?BR> 在中文系讀書,總有驚喜有趣的故事發(fā)生。
我曾選修曹文軒教授主講的“小說的藝術”課程,課程即將結束那天,曹老師走上講臺,說的第一句話不是今天是最后一課,同學們應該如何如何,也不是考試細節(jié)安排,他是這樣說的:“快過年了,今天所有在這兒聽課的同學,下課后我們一起吃個飯,曹老師請客。感謝你們這一學期的配合!”
你可以想象當時那個驚喜的場面。
那天課后,從教室到餐廳的路上充滿了歡聲笑語,一派提前過年的氛圍。在農園餐廳三樓曹老師為我們擺了三大桌宴席,師生圍坐在一起,有說有笑,特別開心,我們都向曹老師敬酒并互致新年祝福。
在餐桌上,我們和曹老師繼續(xù)探討文學創(chuàng)作話題,交流“小說的藝術”。更具有紀念意義的是,吃完午飯后,我們還和曹老師在百年紀念講堂門口合影留念。
我珍念這樣寬厚的北大,我珍念這樣親切的老師,我珍念這段金子般的北大歲月。
|
|